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章盒饭的误会(1 / 2)





  县医院住院部的九楼,是康复病房。

  所谓康复,就是将一时半会治不好的病人,或者说是根本治不了的病人送到这儿来。

  输输液,吃点药,也好让医院多上一点效益。要是说有什么效果的话,那是想也不要想。

  李守一的母亲陈凤琴,就住在这个病区的012号房间里。

  这是一个三人房间,陈凤琴住在38床。

  39床的危大爷,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家。因为参加同学会的活动,一时激动,导致了脑溢血。

  40床的徐元,是郊区的一个农民。

  最为擅长的活计,就是种蔬菜。只是因为城区的不断扩张,城郊的蔬菜地也在日益减少。

  到了后来,他只好到城里建筑工地打工。

  前不久,从三楼高的脚手架上摔了下来。虽说是保住一条命,却也造成了腰椎骨折。

  加上陈凤琴这么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,可以这么说上一句,012号房间的病人,都是没有什么指望康复的人。

  说破了的话,他们的入院,只是给医院创造财富。弄得不好的话,还能给医生创造一些额外小费。

  此时的时间已经不早,李守一的父亲李成铁,已经到楼下餐车上打来了半斤饭和一份炒菜,再加一碗汤。

  并非是他小气,舍不得给妻子增加营养。

  实在是想到那笔用房产证作抵押,为期一月的五万元钱借款时,他的心中就有些发毛。

  到哪儿去筹措这么一笔钱呢?如果到了时间再还不上钱,难道说真让全家人都住到大街上不成?

  此时的他,端着碗在给妻子陈凤琴喂饭。一边喂,一边在想着这件心事。

  “我说老李哎,我这病一时半会也看不好。照我说哩,还不如早点回家。省得蹲在这儿,也是空折腾钞票。”陈风琴乘着吃饭的空隙,说起了自己的想法。

  她的手不能动,身子也翻不了身,只能是靠着丈夫在喂饭。想到家中的债务,她便提起了出院的事。

  “不行,让你回到家中去,要是有个三长两短,我李成铁岂不是成了罪人嘛。”

  “老李,哪儿会有这么严重哩。你瞧瞧,你困在这儿,没法出去赚钱。守一那孩子,也是没日没晚的在上班。这样下去,何日才是了时哦!”

  “别急,别急,会好起来的。”李成铁安慰道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就在他们夫妻说话的时候,李守一已经到了病房门前。

  “危大伯,徐大婶。”他先和39床、40床的病人家属打了一声招呼。

  “哦,是守一嘛。”危光宗点头答应道。他是39床危大爷的儿子,在县图书馆当馆长。

  40床的病人徐元也抬头说:“小李,你给妈妈送饭来啦。”

  说起来,这两个病人都和陈凤琴的病差不多。一时半会死不了,却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加以治疗。